1)中國大百科全書: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是華文世界第一部大型現代綜合性百科全書,由北京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於1978年起開動,至1993年完成的國家級大型出版計劃。內容浩繁,涵蓋人類的知識與歷史,含括人文學科、社會科學、自然科學三大類,共六十六個知識學門。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總共動員了二萬餘名各學門的學者專家,歷經十五年時間編纂,共撰述了約八萬個詞條、一億三千萬字、五萬幅圖表,收錄在七十四本書卷中。參與編纂的學者專家,皆是中國的一時之選,如科學家錢學森、考古學家夏鼐、歷史學家唐長儒、佛教學者趙樸初、語言學家季羨林、語言學家呂叔湘、社會學家費孝通、劇作家曹禺、數學家華羅庚……等。

遠流集團智慧藏公司,獲得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繁體中文數位版的版權之後,投入大量的技術及編輯菁英,將一億三千萬個簡體中文字及外文字,以不到半年的時間轉為繁體中文。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》知識庫系統共有單機光碟版及intranet版二種版本,單機版共有55張光碟,僅適用於單機電腦;而intranet版則適用於學校、圖書館、機關團體……intranet系統。詳參: http://edu1.wordpedia.com/Cpedia/dbkhelp.htm

2)台灣大百科全書:   文建會於94年建置「臺灣大百科全書」網站,總計規劃工藝、建築、美術、民俗、考古、歷史、民族人類、文學、音樂、戲劇、戲曲、舞蹈、動物、植物、地質15個類別,15,036則詞目,民眾投稿11,793則,獲得審查通過者共10,648則詞條、8,929張圖片及部分影音檔,希望透過打破傳統分界的網路平台,納進不同族群與社會背景的聲音,彼此之間的覆寫、刪補與討論,和超出平面媒體所限的動態圖片、影片、聲音等多媒體內容和超連結的呈現下,實地聽說讀寫出臺灣文化的主體性與現代性。其後文建會自網路版選出詞條303篇,編為《臺灣大百科全書‧網路精選版》一書出版。
詳參: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noresult?keyword=%E4%BD%9B%E6%95%99%E9%9F%B3%E6%A8%82%E5%8F%B2

3)大英百科全書:西元1751年到1780年,法國大學者狄德羅 (Denis Diderot 1713-1784),網羅了當時啟蒙時代的184位學者專家以三十年時間編印完成的「科學藝術及專業知識百科全書」,是全世界第一套「現代百科全書」。
◆由於法國百科全書的出版,激發了歐洲各國紛紛跟進,其中最為成功、最為著名的就是青出於藍的「大英百科全書」(Encyclopedia Britannica)。大英的第一版在1768年的愛丁堡誕生,全書到1771年即已全部出齊,共有三冊,一上市就銷售一空。隨著每個時代的專家學者的加入,一版一版的改寫、修訂與擴充,其地位與價值也逐漸提高。

1901年美國出版商買下大英百科全書的版權,之後的出版與編輯工作逐步轉移到美國,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邀集近14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位學者專家參與撰述,大量收入歐洲以外地區的資料,終於由「國家地域性的百科全書」躍昇為「世界性的百科全書」,確立了它在百科全書界中最為崇高,最具權威的地位。

世界口碑第一百科全書,2百多年來首度發表中文線上版.全世界詞條最多、內容最精確的綜合性百科全書,七萬多個詞條、四千多萬中文字、一萬多幅圖表、二百個影音檔、三百多幅地圖、六種檢索方式:全文檢索、模糊檢索、同音字檢索、分類檢索、筆劃檢索、地圖檢索、外文標題檢索。大英百科編輯部,自2000年開始使用數位化的每個知識領域都有一組編輯人,與世界各地共4000名專家學者以online方式進行詞條撰寫及審訂百科全書編輯系統(commission system),以一個最大的核心資料庫為中心,核心資料庫又區分為各個知識領域的資料庫。

大英百科全書介紹及操作手冊, 詳參:http://www.stpi.narl.org.tw/fdb/tbol/index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ip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